首頁 > 最新消息 > 民事訴訟對傳聞證據之證據能力,未特別加以限制,傳聞證人所為證詞,尚非不得採為證據方法使用,法院對該傳聞證據之價值,仍可由法官憑其知識、能力、經驗等,依自由心證判斷其證明力。另法院審酌是否已盡證明之責時

民事訴訟對傳聞證據之證據能力,未特別加以限制,傳聞證人所為證詞,尚非不得採為證據方法使用,法院對該傳聞證據之價值,仍可由法官憑其知識、能力、經驗等,依自由心證判斷其證明力。另法院審酌是否已盡證明之責時

  • 民事訴訟對傳聞證據之證據能力,未特別加以限制,傳聞證人所為證詞,尚非不得採為證據方法使用,法院對該傳聞證據之價值,仍可由法官憑其知識、能力、經驗等,依自由心證判斷其證明力。另法院審酌是否已盡證明之責時
商品圖像
  • 商品資訊

    裁判字號:最高法院 112 年台上字第 2840 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台上字第2840號

    上  訴  人  林 金 珍                                  

                林 紀 吻      

                林 聞 源            

                林 章 新      

                林 章 彬                                  

                林 章 慶                            

     

                林 德 生                                  

     

                林 成 鎮      

                林 水 坤            

                林 坤 敏            

                林 敏 雄                          

                林 穀 華                                  

     

                林 憲 一              

                林 榖 龍                    

    共      同

    訴訟代理人  張 貴 閔律師

    上  訴  人  陳 瑞 宗                                  

     

                陳 瑞 賢                            

                陳 素 貞                        

                陳 瑞 銀                                

                紀 文 騫                                  

     

                王紀素絹                             

                紀 素 雲                              

                紀 玉 華                            

                紀 春 花                                

                林 獻 堂                          

                林 秀 鑾                          

                林 實 堂                            

                林 秀 枝                                  

                林 定 炎                                  

     

                林 其 正      

                林 甘 蕊                                 

                林 沛 清                        

                林 月 如                                  

     

                楊李秋香                            

                李 福 明                        

                賴李秀錐                        

    上  一  人          

    法定代理人  賴 銘 興      

    上  訴  人  顏林彩環                        

                李 國 楨                        

                林 甘 雪                              

     

                黃林英桂                                  

                林 信 慧                              

                林 安 東                              

                林 韋 良                                  

                林 韋 詳                            

                林 玉 青                                

                林 永 賢                                  

     

                林 玉 梅                              

                林 玉 茹                            

                林 玉 蘭                          

                林 張 恨                                

                林 雅 君      

                林 惠 姿                                   

                林 惠 珍                                  

     

                陳 建 國                                  

     

                陳 建 仁      

                陳 建 裕      

                陳 怡 蓁                              

                林 敏 三                                   

     

                蔡林美玉                                  

     

                林許玉葉                                

                林 朝 源      

                林 朝 銘      

                林 朝 欽                  

                林 建 銨                              

                林 建 維      

                林 建 榮      

     

                陳 木 英                                

                楊陳木蘭                            

                陳 秀 椒                            

                陳 美 貴                                  

                陳 美 麗                                  

     

                陳 勝 南                            

                陳 祐 喬                              

                蔡 尉 成                            

                蔡 梅 鈴                                

                洪 暐 翔                                

                洪 巧 庭      

    上  二  人

    法定代理人  洪 裕 豐      

    上  訴  人  阮林秀敏                              

                林 秀 鶴                            

                林 春 風                              

                林 綉 宜                                   

     

                紀 文 濱                              

                陳 季 吉                            

                陳 惠 眞                                

                陳 明 慶                                

                陳 明 宏      

     

    上  一  人                

    輔  助  人  黃 小 萍      

    被 上訴 人  林 春 木                                  

     

    訴訟代理人  雅蔀恩.伊勇律師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返還不當得利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2年9月6日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第二審判決(111年度上字第444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除假執行部分外廢棄,發回臺灣高等法院臺中分院。

        理  由

    一、本件上訴人李福明已於民國111年00月19日成年,有戶籍謄本可稽,被上訴人具狀聲明李福明承受訴訟,核無不合,應予准許,合先敘明。

    二、兩造先祖林鋏有6子(下稱6房),上訴人為第1房至第5房之子孫,主張第6房子孫之被上訴人處分各房共有土地而受有利益,請求返還不當得利事件,其訴訟標的對於各房如原判決附表(下稱附表)二所示之上訴人間,必須合一確定,上訴人林金珍以次14人為第1房至第5房之部分子孫,不服原判決提起上訴,依民事訴訟法第56條第1項第1款規定,其效力及於未提起上訴之其餘同造共同訴訟人即陳瑞宗以次71人,爰併列之為上訴人,合先敘明。

    三、上訴人主張:

     ㈠林鋏與其兄弟林葛、林戶、林海瑞(下就林葛以次3人合稱林葛3兄弟)共同出資買受坐落臺中市○○區○○段000、000地號(舊地號為同區○○段○○○小段000、000地號)、同段000、000地號(舊地號為同區○○段○○○小段000、000地號)土地(下合稱系爭土地)之應有部分各1/4,並約定借名登記於林鋏名下,而分別於13年3月7日、7年2月2日以買賣為原因由林鋏登記為所有權人(下稱第一次借名契約),林鋏並將該借名一事告知其子林琴地、林双碧、林邦、林文宗、林添進,及林添河。

     ㈡林鋏於39年0月30日死亡,林琴地、林邦則分別於52年0月23日、59年00月15日死亡;系爭土地於57年5月17日經重劃登記,再於65年6月8日辦理分割繼承登記。其間林琴地之繼承人、林双碧、林邦之繼承人、林文宗、林添進,與林添河約定,由尚存之林双碧、林文宗、林添進、林添河出名為繼承登記,各登記應有部分1/16,林双碧、林文宗、林添進繼承登記之應有部分,應分別依序返還林戶、林葛、林海瑞各房子孫,至林添河繼承登記之應有部分則為林琴地繼承人、林邦繼承人及林双碧、林文宗、林添進、林添河所共有,並借名登記於林添河名下(下稱系爭借名契約)。嗣系爭借名契約經各該借名人之繼承人即上訴人輾轉繼承,並於107年0月29日因林添河死亡而終止。

     ㈢林添河之繼承人即被上訴人竟於109年2月15日,將其因繼承而取得之系爭土地應有部分1/16,以新臺幣(下同)342萬6,960元出售予訴外人黃漢國,並移轉所有權登記致無法返還予借名人,應負損害賠償責任。被上訴人所受買賣價金扣除代書費6,000元、仲介費13萬7,078元,實際取得利益為328萬3,882元,應由兩造即林鋏子孫共6房均分,每房可分得54萬7,313元(下稱各房所得)。

     ㈣依繼承之法律關係,及民法第226條第1項或第179條規定,擇一求為命被上訴人各給付各房所得予附表二各房上訴人公同共有之判決。

    四、被上訴人辯以:

      ㈠系爭土地乃林鋏與訴外人林洋等3人所共同買受取得,而非與林葛3兄弟合資購買,上訴人未證明第一次借名契約存在。縱該借名契約存在,亦於39年4月30日因林鋏死亡而消滅,上訴人之返還請求權早已罹於時效而消滅。

     ㈡林文宗、林添進係以買賣為移轉登記原因,將其等應有部分移轉予林葛、林海瑞子孫,亦未證明系爭借名契約存在。

    五、原審廢棄第一審所為上訴人勝訴之判決,改判駁回上訴人之訴,理由如下:

     ㈠兩造之先祖為林鋏,林鋏另有林葛3兄弟;林鋏育有6子,依序為林琴地、林双碧、林邦、林文宗、林添進,及林添河;系爭土地之應有部分各1/4,於57年5月17日登記為林鋏所有;林琴地、林邦於辦理繼承登記時已死亡,而由林双碧、林文宗、林添進、林添河於65年6月8日就系爭土地辦理繼承登記,應有部分各1/16;林文宗嗣於83年1月15日將其系爭土地應有部分移轉登記予林葛子孫林朝來及林春福;林添進則於同年月17日將其繼承而得之系爭土地應有部分移轉登記予林海瑞之子孫林榮勝,嗣林榮勝再移轉予林秋豐;林添河則於107年0月29日死亡,被上訴人於108年1月22日繼承登記取得系爭土地應有部分1/16,並於109年2月15日以342萬6,960元將之出售予訴外人黃漢國,扣除代書費、仲介費後,實際取得328萬3,882元;林戶之子林江南於52年12月10日收養林双碧之子林春榮為養子,為兩造所不爭執。

     ㈡依兩造不爭執事項、上訴人所陳、上訴人林穀華具結所述,證人林朝來、林秋豐證詞,重劃對照清冊、土地台帳、日據時期登記簿、光復後人工登記簿,參互以觀,不足推認第一次借名契約存在,已無成立系爭借名契約之可能及必要;且參諸兩造不爭執如附表一之繼承情形,上訴人先後就系爭借名契約,係何人、於何時與林添河所為約定陳述不一,109年4月6日、同年月12日協商之錄音光碟、譯文及原審勘驗筆錄,亦均不足認定系爭借名契約存在。是被上訴人出售系爭土地應有部分1/16,並未致上訴人受有損害。 

     ㈢從而,上訴人依民法第226條第1項、第179條規定,請求被上訴人各給付各房所得本息予如附表二各房上訴人公同共有,為無理由,不應准許。

    六、本院之判斷:

     ㈠當事人喪失訴訟能力或法定代理人死亡或其代理權消滅者,訴訟程序在有法定代理人或取得訴訟能力之本人承受其訴訟以前當然停止;訴訟程序當然停止間,法院及當事人不得為關於本案之訴訟行為,民事訴訟法第170條、第188條第1項本文分別定有明文。查上訴人李福明00年00月00日生(見一審卷二99頁),於111年00月19日即已成年,未見其或兩造其他當事人於原審聲明承受訴訟,原審亦未依職權以裁定命其承受訴訟,竟於112年8月23日辯論終結,進而為不利李福明之判決,於法已有未合。 

     ㈡關於民事訴訟舉證責任之分配,受訴法院於具體個案決定是否適用民事訴訟法第277條但書所定之公平原則,以轉換舉證責任或降低證明度時,應視各該訴訟事件類型之特性及待證事實之性質,審酌兩造舉證之難易、距離證據之遠近、經驗法則所具蓋然性之高低等因素,並依誠信原則,定其舉證責任誰屬或斟酌是否降低證明度。尤以年代已久且人事皆非之遠年舊事,每難查考,舉證甚為困難。苟當事人之一造所提出之相關證據,本於經驗法則及降低後之證明度,可推知與事實相符者,應認其已盡舉證之責。又民事訴訟對傳聞證據之證據能力,未特別加以限制,傳聞證人所為證詞,尚非不得採為證據方法使用,法院對該傳聞證據之價值,仍可由法官憑其知識、能力、經驗等,依自由心證判斷其證明力。另法院審酌是否已盡證明之責時,應通觀各事證而綜合判斷之,不得將之割裂為觀察。

     ㈢上訴人於原審主張第1次借名契約成立時點為林鋏購買系爭土地時;系爭借名契約成立時點則為65年6月8日辦理繼承登記前(見原審卷一426頁)。而依日據時期土地登記簿所載(見原審卷一440至473頁),林鋏似於7年2月2日、13年3月7日即以買賣為原因而陸續登記為系爭土地所有權人,應有部分均為1/4。倘若如此,第1次借名契約、系爭借名契約距今已約百年、40餘年,就此年代已久,且人事皆非之遠年舊事,是否不能降低上訴人就該借名契約存在之舉證責任?已有進一步斟酌之必要。又兩造為林鋏之子孫,林鋏另有林葛3兄弟;林鋏則育有林琴地、林双碧、林邦、林文宗、林添進,及林添河6子;系爭土地之應有部分各1/4,於57年5月17日登記為林鋏所有;林鋏死亡後,於65年6月8日由斯時尚生存之林双碧、林文宗、林添進、林添河就系爭土地辦理繼承登記,應有部分各1/16;林文宗嗣於83年1月15日將其系爭土地應有部分移轉登記予林葛子孫林朝來及林春福;林添進則於同年月17日將其繼承而得之系爭土地應有部分移轉登記予林海瑞之子孫林榮勝,嗣林榮勝再移轉予林秋豐,為原審認定之事實。參以證人即林葛之孫林朝來證稱:「我父親告訴我說林鋏、林葛、林戶、林海瑞4人曾經購買土地,借名登記在林鋏名下」、「……我祖父要給我父親的應有部分,由林鋏的兒子林文宗登記給我的時候,我沒有付錢……」、「只是用買賣的原因登記給我而已」、「(我聽父親說他好像付了幾十萬元)可能是繳稅金」、「我父親說是以前祖父留下來的,登記給我們的是屬於我們這一房的。剛開始是林鋏代表去買的,後來林鋏登記給他4個兒子……林鋏的4個兒子中就有把一部分登記給我們,我們再拆成兩份」等語;證人即林海瑞之孫林秋豐亦證稱:「我的五伯林添進登記給我的弟弟林榮勝,後來我弟弟林榮勝才用贈與的方式把我應有的應有部分登記給我」、「(林添進)名義上是賣給林榮勝,但實際上沒有拿錢……」等情(分見一審卷三193至197頁、316頁);另上訴人林穀華則具結後陳稱:「我父親告訴我……他們4個兄弟所過戶的土地,有些屬於我阿公2、3、4房的土地,將來要登記還給人家。後來他們各房土地都登記回去了,至於我爺爺這房的,是登記在林添河名下……」、「林添河跟我們這些人講土地是共有的,將來如果有買賣再來分」等語(見一審卷四22頁)。再佐以卷附兩造間錄音譯文,被上訴人之妻提及:「你們每年也都不用繳稅金嗎?……我們幫你繳,你們沒有……跟我們感謝……」,嗣兩造則商談被上訴人代繳稅金之總額等情(見原審卷一201、205至209頁)。似見林葛、林海瑞之子孫均曾聽聞第一次借名契約之事,且由林鋏之子孫處,無償取得系爭土地應有部分各1/16,兩造間則曾討論系爭土地代繳稅金、如何分配系爭土地事宜。果若為真,依降低後之證明度,綜觀上開證據,是否不能推認上開借名契約之存在,而猶謂上訴人之主張全無可採,亦有再加研酌之必要。原審未遑細究,徒以上開證人證言乃傳聞證據,復未通觀證人證言及證據,逕為不利上訴人之認定,除適用上開規定不當外,亦違反證據、論理、經驗法則。

     ㈣本件事實尚有未明,本院無從為法律上之判斷。上訴論旨,指摘原判決不當,求予廢棄,非無理由。

    七、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有理由。依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第478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12  月  27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二庭

                          審判長法官  沈  方  維

                                    法官  鍾  任  賜

                                    法官  蔡  和  憲

                                    法官  呂  淑  玲

                                    法官  方  彬  彬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王 秀 月

    中  華  民  國  113  年  1   月  8   日

  • 商品Q&A

    • 提問者稱呼
    • E-mail
    • 留言內容
    • 驗證碼
上一頁
PAGE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