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最新消息 > 遺產分割,係以整個遺產為一體為分割,並非以遺產中個別之財產分割為對象,其分割方法應對全部遺產整體為之,義務既屬遺產,自為分割之標的。

遺產分割,係以整個遺產為一體為分割,並非以遺產中個別之財產分割為對象,其分割方法應對全部遺產整體為之,義務既屬遺產,自為分割之標的。

  • 遺產分割,係以整個遺產為一體為分割,並非以遺產中個別之財產分割為對象,其分割方法應對全部遺產整體為之,義務既屬遺產,自為分割之標的。
商品圖像
  • 商品資訊

    裁判字號:最高法院 112 年台上字第 1448 號民事判決

    最高法院民事判決
    112年度台上字第1448號
    上   訴   人  翁尚緯                                   

    兼法定代理人  翁承鴻       
    共        同
    訴 訟代理 人  莊植焜律師
    被 上  訴 人  陳慶誥                             
                  陳企旻       
    上列當事人間請求分割遺產事件,上訴人對於中華民國111年11月1日臺灣高等法院第二審更審判決(110年度家上更一字第6號),提起上訴,本院判決如下:
        主  文
    原判決廢棄,發回臺灣高等法院。
        理  由
    一、本件上訴人之被繼承人陳寶禪主張:伊被繼承人陳三郎於民國102年1月6日死亡,遺有如原判決附表(下稱附表)所示編號1至10所示遺產(下稱系爭遺產),訴外人陳怡婷已拋棄繼承,陳寶禪及被上訴人應繼分比例各為三分之一。除附表編號10所示建物因未辦第一次所有權登記外,其餘遺產均已辦妥公同共有繼承登記。又陳寶禪代陳三郎清償其向訴外人國泰世華銀行新莊分行(下稱國泰銀行)貸款新臺幣(下同)90萬3,310元本息,並墊付喪葬費用42萬7,234元,均應自系爭遺產扣還等情,爰依民法第1164條規定,求為分割系爭遺產如伊所提分割方案之判決。
    二、被上訴人則以:兩造繼承之遺產尚應包含附表編號11所示遭陳寶禪取走陳三郎遺留之手尾錢5萬1,066元,且實際喪葬費為49萬7,717元,均由被上訴人陳企旻支付。陳企旻前為協助陳三郎清償積欠訴外人○市○○區農會(下稱農會)之150萬元借款債務,乃於92年10月22日與陳三郎同列借款人,向國泰銀行借貸180萬元;嗣陳寶禪另向訴外人台北富邦銀行(下稱富邦銀行)借款清償陳三郎積欠國泰銀行之貸款後,轉而向陳企旻求償,並經原法院105年度上更㈠字第91號(下稱另案)判決命陳企旻給付90萬3,310元本息確定,陳企旻為陳三郎對陳寶禪負擔上開債務,亦應自系爭遺產中扣還等語,資為抗辯。
    三、原審維持第一審所為分割方法之判決,並更正依附表「被上訴人分割方法」欄所示方式分割,無非以:陳三郎於102年1月6日死亡,因次女陳怡婷拋棄繼承,由陳寶禪與被上訴人共同繼承,應繼分各為3分之1。陳三郎所遺系爭遺產,其中附表編號1至9所示不動產業經登記為全體繼承人公同共有,附表編號10所示未辦保存登記頂樓加蓋建物亦由陳寶禪與被上訴人共同繼承取得事實上處分權,陳三郎未以遺囑限定遺產不得分割,陳寶禪與被上訴人間亦無不為遺產分割之約定,則 陳寶禪本於繼承人地位,自得請求分割遺產。依證人陳怡婷證述:伊父親陳三郎死亡時完全沒有留下現金等語,核與財政部北區國稅局遺產稅免稅證明書上所載陳三郎之遺產總額明細表上未見任何金融帳戶之金錢留存相符,堪認陳三郎之遺產僅為附表編號1至10所示之財產,不包含附表編號11所示之現金。上訴人主張陳三郎之喪葬費用共計43萬8,568元,包含陳寶禪支出之42萬7,234元及陳企旻支出之1萬1,334元,業據其提出購買證明、火葬明細、規費繳納收據、生前契約、客戶繳款明細表等件為證,核與證人即禮儀師李承鑫證述陳寶禪所提出支出單據均係陳三郎喪葬事宜之實際支出等語相符,洵堪採信。至陳企旻主張其支付之喪葬費用49萬7,717元,其中除陳寶禪不爭執之1萬1,334元部分外,其餘部分難認係由陳企旻支付。另陳三郎前於86、87年間以陳企旻為連帶保證人,向農會貸款150萬元;嗣陳三郎再與陳企旻於92年10月22日共同向國泰銀行借款180萬元(下稱國泰銀行借款),並將其中150萬元匯入陳三郎農會帳戶內以清償農會借款完畢,其餘30萬元則開立以陳三郎為受款人之支票,存入陳三郎之國泰銀行帳戶內;陳寶禪於95年10月27日向富邦銀行借款181萬元,由陳三郎擔任連帶保證人,並提供附表編號7至9所示不動產設定抵押權為擔保,用以清償國泰銀行借款180萬6,619元本息。陳寶禪於清償國泰銀行借款後,向陳企旻訴請返還,經另案判決陳企旻應給付陳寶禪90萬3,310元本息確定。陳企旻為國泰銀行借款債務之共同借款人,因陳寶禪之代償而受有免予返還自己應負擔半數貸款之利益,其對於陳三郎並無90萬3,310元本息之不當得利或無因管理債權,無從請求自系爭遺產中扣還。而陳寶禪或上訴人從未聲明欲將陳寶禪為陳三郎代償國泰銀行債務金額90萬3,310元本息,一併列為其所得對陳三郎主張之債權且請求扣還,非屬本案審理範圍。兩造均同意就系爭遺產中之附表編號1至6所示部分按應繼分比例繼續維持分別共有,附表編號7至10部分則為變價分割,審酌各繼承人間之利害關係、遺產性質、利用價值、經濟效用、使用現狀及各繼承人之意願等相關因素,並扣還陳寶禪及陳企旻各自所墊付之喪葬費用42萬7,234元、1萬1,334元後再為分配,系爭遺產應分割如附表「原判決分割方法」欄所示,並依上訴人就其等繼承陳寶禪應繼分所為更正聲明,更正第一審判決書第1項之主文如附表「被上訴人分割方法」欄所示方式分割等詞,為其判斷之基礎。
    四、按民法第1164條所定之遺產分割,係以整個遺產為一體為分割,並非以遺產中個別之財產分割為對象,其分割方法應對全部遺產整體為之。又繼承人自繼承開始時,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承受被繼承人財產上之一切權利、義務。但權利、義務專屬於被繼承人本身者,不在此限,為民法第1148條第1項所明定。是遺產之範圍除財產上非專屬權利外,尚包括義務。該義務既屬遺產,自為分割之標的。而繼承人對於被繼承人之權利、義務,不因繼承而消滅,民法第1154條亦有明文,故繼承人如對被繼承人有債權者,於遺產分割時,自應列為被繼承人之債務。查陳寶禪於95年10月27日向富邦銀行借款181萬元,用以清償國泰銀行借款債務180萬6,619元本息;且國泰銀行借款係陳三郎與陳企旻於92年10月22日共同向國泰銀行所借得之款項,並經另案判決陳企旻應給付陳寶禪90萬3,310元本息確定,均為原審所確定之事實,似見陳寶禪亦為陳三郎代償國泰銀行借款90萬3,309元(下稱系爭代償款項)。果爾,能否謂系爭代償款項之債務非屬本件遺產分割之審理範圍?已滋疑義。又上訴人一再主張系爭代償款項本息應自附表編號7至10所示不動產變價分割後所得價金扣還等語(見原審家上卷第346至348頁、第488頁、第546頁、原審卷㈠第33至36頁、第158頁、第213至216頁、第598至614頁、同卷㈡第152頁),原審遽認陳寶禪或上訴人從未聲明欲將系爭代償款項本息一併列為其所得對陳三郎主張之債權且請求扣還,進而為上訴人不利之判決,亦有可議。上訴論旨,執以指摘原判決違背法令,求予廢棄,非無理由。
    五、據上論結,本件上訴為有理由。依家事事件法第51條,民事訴訟法第477條第1項、第478條第2項,判決如主文。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6   月  29  日
                          最高法院民事第九庭
                          審判長法官  盧  彥  如
                                    法官  林  麗  玲
                                    法官  翁  金  緞
                                    法官  黃  明  發
                                    法官  吳  麗  惠
    本件正本證明與原本無異
                              書 記 官 賴  立  旻
    中  華  民  國  112  年  7   月  7   日

  • 商品Q&A

    • 提問者稱呼
    • E-mail
    • 留言內容
    • 驗證碼
上一頁
PAGE TOP